郑州凝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郑州凝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建 13513711776

类 型:VIP会员

网 站:http://zznrjdsb.360500.com/

电 话:0371-69373126

地 址:郑州市郑东建材家居城B区6栋24号

其他商品
新闻

整合资源 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哈尔滨市一直因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电设备等能源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较为发达而著称。

  在日前召开的省政协能源装备工业论坛上,市政协副主席杨亚光、市政协常委于志平、市政协委员吕惠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等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纷纷为哈尔滨市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装备制造业献计献策。

  现状

  基础良好优势明显 产业体系具有特色

  市政协副主席杨亚光认为,目前哈尔滨市发展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潜力很大,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和市场前景的自主创新成果,并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据了解,经过50多年建设,哈尔滨市已形成了门类多样、有一定特色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具备了设计制造成套电站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能力。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1.1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电站集团、哈飞实业、东安、哈轴、哈空调、哈电表等企业都已是国内同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主导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制造能力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

  此外,哈尔滨市科研院所科技实力雄厚,像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站成套所、焊接所、703所、49所等科技实力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全市装备制造业16户一类企业中共有工程技术人员1.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1.2%,其中有国家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技术职称4000多人,还有一大批工人技师和熟练技术工人。

  问题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政协委员和专家们认为,虽然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委员们认为,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经营机制不活是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主辅分离迟缓,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沉重,运行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布局分散,层次不高是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专家们认为,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结构表现出全而散的弊端,多数企业规模过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原材料的初加工水平,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之间相对封闭,没有形成配套协作关系,因而在生产、研发与市场营销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此外,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还存在着技术装备老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目前,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企业的设备达到国际上世纪90年代标准的只占10%左右,技术改造资金严重匮乏。同时,原始创新产品很少,技术集成创新不足,一些高新技术成果或没有实现转化,或处于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重点行业缺乏重大项目带动,增长后劲乏力。

  建议

  以高新产业为先导 深化技术改革创新

  为解决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委员和专家们集思广益,并达成共识:要以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形成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优势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发展的新格局,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调整结构,突出重点,优化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市政协副主席杨亚光建议,要结合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改变宏观大而散、微观小而全的现状,合理规划确定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自觉性,完善科技创新开发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市政协委员吕惠林认为,引进技术是加快技术进步的捷径,但关键要再创新。国家明确自主创新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真正实现依靠自主创新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提升开放水平,克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工业室主任刘滨伟认为,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严重滞后,是目前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应鼓励企业扩大产品出口,逐步实现经营国际化。应大力引进外资,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提升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变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市政协常委于志平提出,要营造职业教育“学而优则俏”、“学而优则富”的局面,打破“高级技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逐步建立重贡献、重实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毕业分配激励机制,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的舆论氛围。